《道德经》对我们的启示:上善为什么若水?放低身价,逃难保身
上善若水,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词汇,大凡学习书法的朋侪,也险些没有不将其作为内容写过条幅、竖轴之类的作品。《道德经》第八章:上善若水。
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居善地;心善渊;与善仁;言善信;政善治;事善能;动善时。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可是,如果细细考究起来,其中的“上”和“善”应该怎么明白?为什么水是上善?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枚举了“水几于道”的两个原因和水所具有的七种“善”,我将其归纳综合为“一个性格、两大美德、三项智慧、四种能力。
“上善若水”中的“上”和“善”均可作两种解释,“不争”是水的性格特征上善若水,其中的“善”字应该作名词,可以明白为美德、优美的工具。这样,其中的“上”字自然就可以明白为最大的、最高的,“上善若水”就可以明白为:天下最大的美德就象水一样。
其实,这里的“上”字还可以直接明白为“天”和“道”。因为在老子的语境里,天即是道,道即是天,而老子认为道和天具有宇宙间最高贵的美德。所以,“上善若水”也可以直接解释为:道具有的美德就像水;或者,天具有的美德就像水。
在《道德经》通行本第十章中,另有两处用到“善”字,一是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”,这个“善”就是动词,是“善于”“乐于”之意;另一处是七个排比句“居善地;心善渊;与善仁;言善信;政善治;事善能;动善时”,这里的七个“善”均可作动词,也均可作形容词。作动词时就有“善于”之意,好比居善地就可以明白为善于选择最有利的地方居住、心善渊就可以明白为善于将心情调整为幽深平静的状态,等等;作形容词明白时,就可以解释为“最...的”,好比居善地就可以明白为居于最有利的地方,心善渊就可以解释为心象最平静的深渊,如此而已。另外,本章中老子所有叙述都是围绕水所具备的一个性格特征——不争,包罗居善地、心善渊、与善仁、言善信、政善治、事善能、动善时七个方面的行为或美德,都是为了制止与人相争,这一点同老子在前边章节中所说的“挫其锐、解其纷、和其光、同其尘”在基础上是一致的,也集中体现了他关于“夫其不争,故无尤”的优美了局。
一个性格、两大美德、三项智慧、四种能力(一)一个性格:不争在老子的智慧里,不争是他一直提倡的重要行为准则,他认为一小我私家只要差别任何人相争,就没有人能够争得过他,只要不把自己置身于危险的田地,就永远不会有危险和祸殃。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,天地之间也恐怕只有水了,因为它具有这种与世无争的性格。(二)两大美德:善利万物、处众所恶水是一切生命之源,它对万物有利。人类从降生之日起,就一直过着依水而居的生活,有水的地方人和动物就能够生存,植物和庄稼就能够茂盛,它不仅可以维持一切生物的生命,而且还能够洗去一切尘垢和污秽,让万物生存的情况越发优美,所以,老子说水能善利万物。
也许,正是水具有与万物不争的性格,它才始终将自己置身于最卑微、最低下、人人都厌恶的位置,而从不去争那些人人都喜欢的高位,而因为水甘居别人都讨厌的地方,所以也就制止了别人因觊觎它的位置而泛起纷争。由此可见,水不仅具有绝不利己、专门利人的无私精神,还兼具牺牲自己、利于其他的高尚品德。(三)三项智慧:居善地、心善渊、与善仁在本章中,老子除了赞美水的优良品德,其实也从另一个方面肯定了水向人类通报的人生智慧。
一是居善地。就是说,水无论流向那里,流动多远,它最终肯定会落脚于一个最低下的位置,这在别人看来是最令人讨厌的地方,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是最宁静的地方。
因为最低下的位置不存在别人因为眼红而发生占有的想法,就不会发生纷争。同样,一个处于最卑微、最低下位置的人肯定不会对别人组成什么威胁,也就不会因此而受到别人的嫉妒、攻击和伤害。这却是一种一尘不染的处世智慧呢。由此,我又想到清朝文化大家朱伯庐的《朱子家训》,里边有一句叫做”勿营华屋、勿谋良田“。
在古代,有好屋子住说明生活条件好,有良田耕作就能衣食无忧,华屋和良田是所有人的追求。但朱公却申饬他的子孙不要去营造华美的衡宇,那样就不会因为炫富而引起嫉妒;也不要去追求水源条件好、产量高的良田,那样的土地容易被人眼红。这两个方面都能引发社会上有不良居心者的占有欲,甚至会不择手段,置之于死地尔后图,如果保持低调、去住最普通的屋子和耕作最差的耕地就不会有这样的效果了。这一点,同水”居善地“是一样的智慧。
二是心善渊。自古以来,深藏不露都是中国人的重要处世哲学,越是谦谦君子,越会意如止水,也只有这样的人在面临大事、乱事时才会临危不乱,泰然处之。同时,与之相应的另一小我私家生智慧就是”谨言慎行“,防止祸发齿牙。
而水具有的品格则是心境如深渊一样,平静而无言,让人感受有内在、有深度、有厚度,这才是为人处世的最高智境界。三是与善仁。与人为善,不仅在道家和老子的哲学里崇尚的品德,也是其它中华文化推行的行为准则,固然这种善和仁,孔子的儒家文化更注重以人为本,而老子却是面向天下万物。
水,正是具备这样的品德,它对万物有利却不分动物植物,也不分有生命或无生命。同时,这又可以明白为一种人生的智慧,只有与人为善,才气为自己建设起和谐的生存情况,才气到达”后其身而身先、外其身而身存“的目的,也才气取得”以其无私故成其私“的最终回报。(四)四个能力:言善信;政善治;事善能;动善时老子认为水具有七种”善“,前三种我们可以看做是人生智慧,尔后四个则可以明白为人生的四种能力。
一是言善信。意思是水具有“言而有信、一言九鼎”之品格,在读本章时,我一直不明白水为什么”言善信“,它的哪个特征能够与“信”所对应。查阅汉代王弼的注解,他只用一句”言人皆应於治道也“来笼统地归纳综合了这七种”善“,大意是说:这七种善都是教育人应该顺应道的纪律。
而苏东坡的弟弟苏辙用”圆必旋,方必折,塞必止,开必流,善信也“来解释,他的意思是:水流到圆形的堤坝就会旋转,遇到方形的堤坝就会折弯,前面堵塞了就停止流动,疏通了就长流不止。但这似乎同”言善信“没有关联。我的明白是,水在静止时是无言的,因为它具有”心善渊“的智慧。
而它一旦发作声音,肯定是在流动之时,而且它只要发作声音——也就是出言——必不忏悔,而是义无反顾地长流不息,一去不复返。这就同”言出必信“这个成语对应了起来,能够详细体现水的这一特征了。但对应到人生,这却是一种能力,因为只有有足够的能力和继承精神的人才气做到言必行、行必果。
二是政善治。这主要是说水能够洗涤一切污垢,岂论这种污垢有何等难洗;水也能找平一切高差,岂论阵势何等不平坦,只要水流到之处肯定会找平一切不平衡。应用到人际来往和社会治理,就是一种化解矛盾、消弥差异、抚平伤痕的能力,这是一种特殊的治理能力。
三是事善能。水遇圆则圆、遇方则方,遇堵则止、遇通则流,具有随机应变、随遇而安的能力。这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,更多是一种适应社会,保全自己的重要能力。
我们常说“做人要外圆内方”,但水却能够宜圆则圆、宜方则方,这就是更高层面的人生能力了。四是动善时。在恒久的视察中,老子发现水具有冬天凝固,春天开化,凝固则甜睡不动,开化则飞跃不息的特征。
他用水的这一特征来教育世人造就自己顺天时、适地利、应人和的适应社会的能力,掌握好每一次时机,该动则动、该静则静。结语: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充满竞争与互助的时代,除非自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之人,否则没法做到与世无争。这就要求世人,一定要放平心态,不做无为之争,不做超出自己能力之争。
在为人处世上要象水一样保持低调、保持平静、与人为善,同时要掌握晴天时、地利和人和的关系,只做自己该做的、能做的,就一定会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,处于无忧之境。
本文关键词:《,道德经,》,对,我们,的,启示,上,善,为什么,米6体育官网app下载手机端
本文来源:米6体育官网app下载手机端-www.dfltj.com